事實上,確實有眾多釣友,對臺釣法頗有異議,或者說持相反態度;也有眾多釣友,從臺釣中吸取有益成分,對傳統釣法加以改進,取得了明顯釣績。
但是,臺釣作為相對于傳統釣法的一種新釣法,從釣具組合、操竿動作到調漂、看漂,都有明顯而具體的規定和要求。臺釣的科學性、靈敏度和高效 率,作為競技釣法在賽場上受到普遍稱贊和采用。但是,具有科學、靈敏、高效三大特點的臺釣,實際上是完整而系統的一個工程,不能對其任意割舍、改變,或把 原本不屬于臺釣范疇的一些東西拿來硬湊合成臺釣,也不是說用了立漂、懸墜、雙鉤就成了臺釣。
我們認為,前文恰恰在這方面出了差錯。其論述的問題核心是與訊在浮漂上的反應送漂。從在水箱中實驗到對釣組的改進以及對盲區的認定,均是以失散否送漂為標準,并自認為這是臺釣。
送漂是傳統釣法魚兒吞鉤的典型反應,許多熱衷于傳統釣法的老釣友,看慣了浮漂的徐徐上升,甚至為此如癡如醉。
他們不習慣于臺釣的調漂、看漂法,乃至對臺釣頗有微詞。那么作為臺釣,魚兒咬鉤時,浮漂的典型反應是什么呢?愛好臺釣的朋友們都清楚,其典型反應應該 是:浮漂緩緩上升一目或半目,然后向下有力一頓。這和傳統的反應完全不同。當然,臺釣中也會出現送漂,當魚兒吞了死鉤,無法吐鉤逃跑而抬頭游走時,浮漂或 緩緩上浮,或緩緩下沉。這不是典型反應,其原因多半是釣手反應遲鈍,錯過了最佳提竿時機造成的。
臺釣中浮票的典型反應,來自起科學的釣組組合。
懸墜雙鉤、調四釣二(常規調漂要求)、掛餌拋竿、壓水收線、送竿架竿,這一系列的規范動作完成后,
再來看釣組在水中的狀態:浮漂露出水面二目時的浮力,與鉤、餌、墜、線等的合重力,基本相當,于是出現了一鉤落底、一鉤擦地(加大餌料,增加重力,會使雙鉤落底)的形態。
又由于拋竿、壓水、收線、送竿動作的完成,雙鉤落底后不在一處,而成一前一后跨步式保持一定距離。釣組成如此態勢,雙鉤中只要有一只鉤發生位移(魚咬鉤),都會使懸于水中的墜進而帶動浮漂向下移動。
這就是魚兒咬鉤的最初信號(也可說是第一信號)。如果錯過這一時刻(第一信號),
其后果有二:
一是魚兒吐鉤而去;
一是魚兒吃咳死鉤,變成黑漂或送漂。
臺釣法講速度,要求在第一信號時即起鉤中魚。有釣友說,臺釣比傳統釣法快了半拍。
這不無道理。傳統釣法在魚兒嘗餌試咬時浮漂反應為點漂,在吞鉤抬頭時反應為送漂,提竿中魚;而臺釣是在魚兒嘗餌試咬(并未吞鉤)時,即提竿中魚(浮漂反應為向下有力一頓)。
這就是臺釣法中魚快的奧妙所在,至于臺釣中,浮漂緩緩上升一目或半目的現象,其形成的原因是:當魚兒游近鉤餌,鉤餌受到水的壓力會加大;處于浮力和重 力相對平衡中的鉤餌就產生向上的浮力,帶動浮漂緩緩升出水面。如有興趣,可做一實驗。用有浮力的氣球一只,下系適當的重物,保持浮力、重力的平衡,是氣球 懸空。當其靜止后,人走近氣球。由于空氣壓力的改變,氣球必定產生晃動并徐徐上升。
臺釣是否有盲區,盲區在哪兒。采取何種方法解決,釣技隨著人們認識過程而提高,臺釣也絕非終極釣法,應該而且完全可以在實踐中探討改進。但是前文以能否送漂來確認臺釣的盲區,似難以令人信服。
< 感謝大家對於天闊釣魚網的訪問,我們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釣魚常識,釣技,釣具,釣魚天氣,釣魚餌料,圖解等方面的文章資料,心得體會。>